上月底,我率領香港代表團逾百人到西班牙巴塞羅那出席「世界環保樓宇會議2014」,與多個國家的政府和國際機構的代表及專家就可持續建築的最新發展和所面對的挑戰進行討論和交流經驗,並為香港展覽攤位主持開幕儀式。我們亦趁此機會介紹香港將於2015年和2017年舉辦的兩個國際綠色建築活動,而當中2017年全球會議的主題更是首次由「可持續樓宇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 提升至「可持續建築環境」(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我誠邀與會者就這個全球關心的議題繼續與我們保持溝通和經驗交流。參考世界各地現時在發展可持續建築的進程時,我覺得香港的表現並不遜色。 在此行中,我深深體會到香港可持續建築發展到今天所經歷的艱難。綠色建築早期主要是由工程專業推動,透過配置高能源效益的屋宇設備,例如節能自動扶手梯、慳電膽,採用環境友善的建築物料,並在建造過程中,採用可回收物料及盡量減少建築廢料等,使綠色建築在初期迅速發展起來。不過,經過多年努力,到了2000年中,傳統的綠色建築已經很快走到樽頸,可進步的空間十分有限。在這關鍵時刻,建築專業開始提倡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即在設計發展項目時,考慮到樓宇的座向、附近的微氣候等因素,盡量採用自然元素。例如,以日光來照明、利用天然風來降温及提升室內空氣質素,藉以減少或完全毋須由機械調節室內溫度和照明,來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把綠色建築帶領到可持續建築的領域上。 發展到近年,香港在跨專業的共同推動下,可持續建築已走向多元化的階段── 由著重建築物的設計,加入了維修、管理及物業重置的考慮;著眼處也從單一建築物轉到可持續建築物群體;規劃上亦由一個小區的規劃、擴到大區域上,使效益得以倍增,更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健康及提升生活質素。「可持續樓宇建築」亦正式進入了「可持續建築環境」的年代,除了樓宇建築,在同區內的環境、道路及公共空間等也需一併規劃。我們現正進行的起動九龍東、西九文化區等的區域性規劃也正緊隨這個世界性的方向。 此行讓我更明白在現有樓宇推行可持續建築的重要性和困難。歸納世界各地的經驗,首要是需有基準參照和量度工具。香港現時有超過四萬幢樓宇,在制定和推行任何政策措施前,我們得先了解現有樓宇的狀況,透過數據收集,去分析它們現時在能源效益、溫室氣體排放等各方面的表現,從而對症下藥。我們於2012年全面實施的《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要求商業樓宇每十年進行能源審查,過程中採納到的數據也可幫助我們將來制定參照基準的工作。 不能不提的是,與會者均認同向大眾推廣可持續建築在應對全球氣候暖化和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重要性。若每一位市民都能理解和支持這個運動,我們必能事半功倍。 總結此行的心得,我認為要將香港建設為一個具生活質素、舒適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政府、建造業界及整個社會都必須通力合作、迎難而上。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大家締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
|
2014年11月9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