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極端天氣肆虐全球,香港當然不能獨善其身。以去年為例,本港的全年雨量為3,027毫米,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九高,其中1月和10月所錄得的雨量分別為267及624毫米,較過往正常數值24.7及100.9毫米高出數倍,分別創出該兩個月份的最高和第二高雨量紀錄;去年10月19日發出的黑色暴雨警告,更是自暴雨警告系統運作以來首個在10月發出的。有見及此,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做足應對雨季來臨前的準備,避免威脅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雨量多了,暴雨也會來得更快更急,我深感本港的防洪基建正面臨極端天氣的考驗。我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暴雨過後往往發生廣泛水浸,慶幸近年已鮮有出現區域性的嚴重水浸事件,這實在有賴政府各部門的努力,尤其是渠務署同事們二十多年來在本港各處推行防洪工程的成效。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已完成約90項主要防洪工程,包括超過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4條分別位於港島西、荔枝角、荃灣和啟德的雨水排放隧道,以及3個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及跑馬地的地下蓄洪計劃;而現正進行的主要防洪工程則有啟德河改善工程等。 蓄洪計劃 提早完工 在3月16日,我很高興出席了渠務署「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啟用典禮。典禮中播放了一段短片,簡單輕鬆地解釋了蓄洪池的運作概念,並帶出了「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中蓄洪和拓源兩個重要元素。蓄洪池利用全港首組智能水閘,實時監控區內排水系統及下游出水口潮水的水位,適時和有效地暫貯及排走雨水;同時,蓄洪池會採集地下水及雨水,回收作球場灌溉及沖廁之用,估計一年可節省22萬立方米用水,相等於88個標準游泳池的容量。短片將蓄洪池比喻為「海綿仔」,借此帶出參照了「海綿城市」概念的「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是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原則,利用蓄洪、滯洪、回用雨水等方法減少徑流。我知道這段動畫現已上載至「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網頁,大家可點擊這個連結收看[http://www.dsd.gov.hk/others/HVUSSS/videoTC.html] 。另外,過去我一直有留意這項工程,知道它深得各持份者的支持和信任,因而一直能夠順利推展,現在更可以提早一年完工。我衷心希望這種與市民互助互信的精神能夠繼續維持,推動香港基建的持續發展。 未雨綢繆 做好規劃 除了進行各項防洪工程外,渠務署從2008年開始,亦陸續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及擬定相關策略,以配合香港高速發展的步伐及氣候變化為排水系統帶來的挑戰。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完成元朗、北區、跑馬地和九龍的檢討研究,並提出相關改善措施。渠務署同事會積極跟進,爭取早日啟動改善工程。沙田、西貢、大埔、香港島北、大嶼山及離島的檢討研究現正進行中,而餘下地區的檢討研究亦會適時展開。 更新標準 與時並進 面對氣候變化,政府於2016年6月成立了一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成員包括發展局、建築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機電工程署、路政署、水務署等,負責研究氣候變化對政府轄下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影響和應對策略。我們已就雨量及海平面上升的推算取得了初步共識,可望於2017年內完成相關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推算及劃一氣候參數方面等工作,從而更新基礎建設的設計標準。至於極端氣温的推算及參數,工作小組現正籌劃開展顧問研究,預計需一至兩年時間完成。 為應對極端天氣所帶來的挑戰,我們絕對不會掉以輕心。我們會繼續努力不懈地做好防洪工作;與此同時,雨季將至,渠務署會定期巡查和檢測轄下設施,確保其妥善運作,並在惡劣天氣期間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協調和進行緊急紓緩水浸措施。市民大眾亦應共同協力保持渠道暢通,在惡劣天氣下時刻保持警覺。我深信有你們幫助,防洪工作一定會成功! |
|
|
2017年3月26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