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30+》:專業與科學為本的策略規劃

在過去半個世紀香港都市發展的歷程中,長遠而具前瞻性的城市策略規劃一直擔當著關鍵的角色。面對全球和本地的多方面挑戰,發展局聯同規劃署早於2015年展開了《香港2030+:跨越香港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全港發展策略的更新工作,並在去年十月起再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公眾參與,與廣大市民分享我們倡議的三大策略規劃元素(即規劃宜居高密度的城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創造容量以持續發展),以及包含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兩個策略增長區、三條發展軸及運輸配套網絡的概念性空間框架,以探討香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土地及基建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今天(4月30日)是公眾參與活動的最後一日,我衷心感謝市民踴躍參與,並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為共建香港2030年後的家而一同努力。

過去六個月,我們合共舉辦或參與了250多場不同形式和規模的公眾參與活動,務求以多種渠道聽取各方持份者的意見,其中包括三場大型公眾論壇、八場專題討論及知識分享研討會、140場簡報會和導賞團等,並諮詢立法會、18區區議會、超過160個委員會、法定組織、公共機構、商會、非政府組織、環保團體、政黨智庫、專業學會、社區組織、關注團體、學校及媒體等,同時參與由不同團體舉辦的論壇和分享會,直接接觸的人數估計超過一萬人,可見我們對今次諮詢的重視,亦明白公眾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期望。

廣泛諮詢 認真聆聽

這次《香港2030+》的公眾參與活動,可以說是內容和資料最豐富的一次。我們將研究內容濃縮成的公眾參與資料冊已有82頁,同時在《香港2030+》的網頁上提供了15份專題報告,涵蓋了一系列策略規劃的專門課題,包括國際及區域發展趨勢;人口、房屋、經濟及空間發展模式的基線檢討;城市設計和藍綠空間框架;農業、康樂及社區農耕規劃;共融互助城市建設;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土地供應方略;運輸基建及交通檢討;基建配套基線檢討;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可持續發展;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城市策略;以及概念性空間框架,合共超過700頁。當然,內容豐富也要深入淺出地向公眾加以解釋,所以我們透過印刷品、專屬網站、專題報告、巡迴展覽、宣傳海報、電台宣傳聲帶和電視宣傳短片,加強市民對《香港2030+》的認識。單是資料書冊及單張,我們已派發了超過五萬份,而我們設在中環展城館的專題展覽共錄得約二萬名參觀人次。不過,統計數字只是其次,反而背後所反映的,是確確實實每一位市民了解過、關心過、期盼過的足跡,我們必定認真對待。

年輕願景 帶入規劃

全港發展策略的時空涵蓋未來二、三十年,是一項跨越多屆政府、甚至跨越不同世代的策略規劃。規劃亦需要與時並進、汲取經驗、定時更新。面對這樣長遠的一個規劃工作,我們本着專業和科學為本的精神去處理,避免以短期的情況和目光取代社會的長遠發展和福祉。現在就讀中學、大學的同學,在2030年時正值發光發熱的時代。因此,我們特意舉辦或參與了30多場以年輕人為主的活動,爭取與未來棟樑交流的機會。除了去年11月舉辦青年專業工作坊外,我近日亦到訪兩間中學,與一眾學子真摯互動。同學們都準備充足,就自然環境、水資源、棕地發展、居住配套等議題提出不少建議和獨特觀點,著實反映出年輕一代對社會既有承擔,兼具熱誠。

收集意見 獨立分析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市民對長遠土地用途規劃和發展的意見相當廣泛。我留意到相當多市民都認同需妥善回應《香港2030+》指出的雙老化問題(即人口及樓宇老化),並期望能落實可提升宜居度和生活空間的具體措施;有不少人則希望政府能解決「上樓」、「上車」、租金貴等切身問題,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有人特別關心香港如何在空間規劃層面上,創造產業發展機遇,培訓及吸引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亦有市民支持善用珍貴土地資源和創造容量,以應付香港的未來挑戰和不時之需;同時有市民對土地發展規劃、大型基建項目和策略增長區的需要、選址、規模和發展模式表達關注、疑慮甚至質疑。

我們至今已收到超過4000多份不同形式的意見書,提出意見的有市民、代議士、學生、學者、專業人士、工商團體、地區組織、關注發展及環境組織等。所有意見、公眾參與活動的紀錄、連同相關的媒體資料,我們都會進行詳細分析,並委託學術研究機構撰寫獨立的意見分析顧問報告。同時,為協助制定合適的空間框架、發展策略和整體方向,我們正在或即將進行「運輸與土地用途評估-可行性研究」、「策略性環境評估」及「可持續發展評估」,透過這些初步技術評估,以考量長遠規劃可能帶來的相關社會、經濟及財務影響。全港發展策略的更新將會在考慮有關評估的結果及公眾意見後定稿,整項《香港2030+》研究目標在2018年完成。

集結智慧 凝聚共識

雖然《香港2030+》公眾參與已到尾聲,但以長遠策略性規劃而言,這只是下一世代的基礎和起步點。我明白全港發展策略涉及的範圍廣泛、議題眾多;我們已經盡力提供合適的資料以便討論,但作為方向性的策略規劃諮詢,我們更希望能夠做到拋磚引玉,汲取社會各界、不同專業和市民大眾的集體智慧。誠然,我們沒有水晶球,無法百分百準確預知未來的變化及策略規劃帶來的成效,但2030年距今只有短短十數年,要規劃及提供足夠的土地和空間作為人文、經濟及社會活動的載體,我們不會紙上談兵,必須落實執行。

策略規劃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為不確定的未來、為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為香港發展的不同情景,訂立土地、空間和基建發展的框架和選項。過程中要滿足及平衡各式各樣的訴求固然困難,要適時就個別發展建議開展更詳盡規劃亦不易,但我們要有所取捨,不能迴避。但我深信,本著互諒互讓、迎難而上的精神,抱着為未來和下一代福祉著想的心態,配以前瞻、進取、務實及行動為本的方針,我們終可求同存異,制訂一套恰切穩健的發展策略,提升香港這個高密度高效率都市的生活質素,令「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可望可及。

《香港2030+》概念性空間框架:
http://www.hk2030plus.hk/Img_Conceptual/Conceptual%20Spatial%20Framework%20chi.jpg

 

設於中環展城館的《香港2030+》專題展覽。
設於中環展城館的《香港2030+》專題展覽。
青年人是我們今次諮詢的重要持份者之一,圖為我出席一個中學生的交流活動。
青年人是我們今次諮詢的重要持份者之一,圖為我出席一個中學生的交流活動。

2017年4月3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