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食水主要源自收集的雨水及從廣東輸入的東江水,分別佔本港食水供應總量約20%-30%和70%-80%。然而,這兩個水源可提供的水量會受極端天氣影響,食水需求亦可以因人口和經濟增長而增加。因此,水務署致力探索和發展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新水源,淡化海水是其中之一。今次,我邀請了水務署同事講解最近啟用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下稱海水化淡廠),以及當中的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
化淡水成本較高 目的令水資源組合多元化
水務署工程師(顧問工程管理)黎漢霖表示,水務署一直留意海水化淡的最新技術,並分別於2002年及2007年完成相關技術的可行性研究,確定香港採用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生產的食水,符合香港食水標準。
海水化淡廠有助開拓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水資源,使水資源組合多元化,以保障香港供水穩妥,並提升本港供水韌性,但由於利用逆滲透技術生產食水需要使用較多能源,海水化淡供水成本會較本地收集雨水和東江供水為高,海水化淡不會取代本地集水和東江水這兩個主要水資源。
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提供5%食水用量
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於去年12月22日開始供應食水,產量為每日13萬5千立方米,日後可擴展至每日27萬立方米,供應本港約5%-10%食水用量。
海水化淡廠座落將軍澳137區,臨近海邊,附近的海水混濁度較低,水質較為穩定,宜作海水化淡。
世界各地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法國、德國及西班牙等已採用海水化淡。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採用的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已獲充分驗證,現時全球海水化淡產量六成以上都是利用該技術生產。
四個處理過程化淡海水成食水 匯入配水庫為市民供水
海水化淡的四個主要處理過程為:隔篩、前處理、逆滲透淨化和後處理。首先進行「隔篩」和「前處理」,以防止海洋生物進入設施,並過濾清除雜質和懸浮粒子等,其後利用「逆滲透」技術去除鹽分、雜質和微生物。
滲透現象是指水分從含鹽濃度較低一側流向濃度較高的一側。「逆滲透」原理是透過向含鹽分的海水加壓,令水分通過半透膜流向相反方向,半透膜繼而阻擋鹽分、雜質及微生物等,以淨化海水。
經「逆滲透」後的淨化水會進行「後處理」,加入化學物以調整水的硬度、酸鹼度等以符合香港食水標準。海水在完成所有處理過程後成為食水,匯入北港濾水廠,與其他來源的供水一同經由將軍澳食水主配水庫提供予西貢、九龍東及港島部份地區使用。
技術以半透膜分隔水與鹽分 加壓於管道進行
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設有12個大型逆滲透組件,安裝合共2,336支壓力管道,每支壓力管道內裝有七支半透膜濾芯,逆滲透淨化過程就在這些壓力管道進行。
水務署已制訂一系列措施,嚴密管控海水化淡廠所生產的食水水質,以確保香港食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