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多平地少,樓宇及道路設施往往是依山而建,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香港的斜坡安全帶來不少挑戰。早年香港常有山泥傾瀉事故,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隨着1977年成立現隸屬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的土力工程處,以及其後大力推行全方位「斜坡安全系統」,山泥傾瀉風險已大幅下降,但我們仍需居安思危,積極防治山泥魔。今次我特別邀請了現任和過去三任處長,聚首一堂話今昔。
70年代山泥傾瀉頻仍
1972年「六一八雨災」,持續暴雨導致半山旭龢道和觀塘秀茂坪先後發生嚴重山泥傾瀉。1998至2011年擔任土力工程處處長的陳健碩憶述,旭龢道意外地點與他當時的居所相近,事發當晚,他突然聽到隆隆巨響,山崩土淹的一刻,十分震撼。從歷史圖片可見,大面積塌下的泥石將整座旭龢大廈摧毀,政府動員大量拯救人員,更出動英軍到場進行救援及挖掘工作。秀茂坪木屋區則遭數以噸計一湧而下的泥土埋沒,多人罹難。山泥傾瀉慘劇在四年後又再度發生。
陳健碩說,連串嚴重山泥傾瀉事故,促使政府「招兵買馬」,向不同部門工程師及外地專家招手,期望可以有系統地去解決斜坡安全問題,例如加快為當年30多個鬆散的填土坡黑點進行鞏固工程;亦成功修例,透過發出危險斜坡修葺令,要求私人業主維修危險的斜坡等。2011至2013年擔任處長的陳潤祥在1976年還是一名見習工程師。陳潤祥說,市民對災禍頻生感到不安,當年政府特意訓練一批人員,去做鞏固斜坡的工作,而當時同事們的決心也很大,覺得必須把工作做好,全力避免災害發生,保障市民安全。
土力工程處成立由來
連串事故後,政府1976年成立了一個由多名國際專家組成的檢討委員會,專責研究山泥傾瀉問題,並建議解決方法。其後,委員會建議成立一個監管架構,規管山邊的發展和管制斜坡的設計、建造及維修。1977年,土力工程處成立,負責管制新建或重建項目的岩土工程,並制訂策略,處理大量可能不合標準的人造斜坡。自此以後,新斜坡的設計已普遍經由土力工程處審核,以確保符合所需的安全標準。另外,由於80年代的寮屋數目激增,且大多位於山邊,土力工程處與其他相關部門,推動寮屋非發展性清拆計劃,有秩序地徙置了達10萬人,讓他們不用活在山泥崩塌危機之下。
分析山泥傾瀉成因
對2013至2016年擔任處長的汪學寧而言,70年代的山泥傾瀉事故,正是引發他入行的原因。他認為在香港常見的山泥傾瀉,成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舊有的斜坡設計不符合現代安全標準,需要逐一加固;第二,就算有最好的工程技術,山坡也會受不明朗的地質因素影響,所以處方於90年代開始使用較堅穩的泥釘加固斜坡;第三,氣候變化的挑戰愈來愈大,降雨量增多,天然斜坡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所以要時刻提醒市民和業界多加留意。
市民勿掉以輕心
適逢去年是香港斜坡安全系統成立40週年,現任處長潘偉強表示,經過前人的努力,近年山泥傾瀉的個案已大大減少。不過,香港有很多山坡,要做到零風險幾乎是不可能,所以政府會繼續投放資源在鞏固斜坡工程上,希望將山泥傾瀉的風險持續控制在低水平。
「香港斜坡安全系統」便是一個全面而有效的斜坡管理系統,旨在保障市民大眾免受山泥傾瀉的威脅,工作範疇包括:鞏固不合乎標準的政府人造斜坡;確保新建斜坡符合安全標準;緩減天然山坡山泥傾瀉風險;定期檢查及維修政府人造斜坡;提高斜坡安全的標準和技術水平;提高公眾對斜坡安全的意識和關注;並透過山泥傾瀉警報系統及緊急支援服務等,保障公眾安全。
潘偉強舉例說,去年天鴿襲港,雖然不少人稱讚香港的基礎建設,可幸當時降雨量不多;若暴雨集中在市區,不排除可能會有更多山泥傾瀉事故。因此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爭取時間做好準備,以應對極端天氣變化對香港斜坡安全的影響,並教育公眾提高警覺,萬一遇到突發事故,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斜坡安全高峰會
另外,土力工程處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早前成功舉辦了「斜坡安全高峰會2017」,我很高興能參與這項岩土工程界的盛事,了解部門防治山泥傾瀉多年來的努力,並探討未來香港斜坡安全方面的挑戰及應對方法。高峰會的四個討論環節,涵蓋山泥傾瀉風險管理、創新與先進技術、氣候變化;以及與公眾協作應對山泥傾瀉風險。行政長官、現任及歷屆處長,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約260位專家和持份者應邀出席。
斜坡安全與市民生活及安全息息相關,有機會我再邀請同事介紹現時防治山泥傾瀉的先進技術。我感謝公眾一直支持和配合土力工程處改善香港斜坡安全方面的工作,希望同事積極與世界各地的專家交流和合作,持續提升應對山泥傾瀉風險的技術,保障市民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