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更新不只是硬件的改造,如舊樓重建、改善已建設環境等,更重要的,是要讓生活在區內的市民,感受到居住地的獨特性和活力,推動社區的長遠發展。日前,我聯同兩位參加「與香港同行」計劃的中學生落區,參觀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位於中環鬧市的社區空間「H6 CONET」,聽取市建局同事介紹在推展更新項目時,如何結合地區特色,配合當區的人文景觀,營造具特色的地區環境,增加市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加入「地方營造」概念元素
「H6 CONET」(註)佔地約2 600平方米。該地方在前土地發展公司開展中環中心項目時,劃作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用地。2017年,市建局翻新及重新設計原有設施,並加入「地方營造」(Place-making)概念元素,將設施塑造為連繫社區、多元、共享的社區空間,設有綠化及休憩地方,同時為社區團體及市民提供籌辦各種不同活動的場地。H6 CONET每日的訪客人數,由開幕初期每日約4 000多人次,上升至目前超過8 000人次,增幅超過一倍。
城市捷徑貫通毗鄰街道
市建局總監區俊豪介紹說,H6 CONET位處中環商業區,在重新規劃時融入便利行人的空間設計,開通出入口,貫通毗鄰6條街道,即機利文街、機利文新街、永安街、同文街、興隆街及鐵行里,提升暢達性及步行空間。另外亦特別讓藝術家繪畫多幅巨型壁畫,在H6 CONET內呈現6條街道的特色和歷史,例如機利文街原有的大排檔、永安街的花布檔等,並在街道上豎立展板,敘述街道的歷史,如維港海岸線的演變如何影響當區面貌等,彰顯地區的獨特背景。
釋放社區活動空間
現時H6 CONET已融入「中環人」的生活中。參觀當日,看到不少市民在閒坐休息、吃午餐、看電視、享用免費無線上網服務等。它同時亦為多間社會服務團體提供辦公室,並設有不同大小的多用途活動室、展覽及表演場地,讓機構或團體預訂,舉辦各類社區活動。由啟用至今,H6 CONET已舉辦超過80項文化藝術展覽、音樂表演、工作坊等,展覽場地平均使用率高達八成以上。區俊豪說,市建局會按社區的需要,推展合適的活動,充份運用H6 CONET的空間。
先規劃、後項目
當天,我們亦沿中環至半山行人扶手電梯前往中環卑利街/嘉咸街一帶,了解市建局在發展重建項目時,如何保育地區歷史文化。區俊豪說,市建局的市區更新工作,由早期的「項目主導」,逐步邁向「規劃主導」模式,即「先規劃、後項目」,在考慮整體規劃布局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時,先了解當區特色,以「地方營造」概念活化社區,讓地區元素和歷史建築,得以保育和傳承。
保存百年市集特色
以卑利街╱嘉咸街重建項目為例,嘉咸街上的百年露天小販市集是中環重要的地區特色,推行重建時,市建局盡力保留街道氛圍,延續市集活力,如提供一個鮮貨零售中心,讓售賣鮮貨的商舖繼續經營。另一方面,市建局保育地盤內4棟戰前唐樓,即威靈頓街120號(永和號舊雜貨店),以及依嘉咸街斜度而建的26A-C的外立面,讓當區特色得以承傳。
重建發展不能像「橡皮擦」
我同意區俊豪說,重建發展不能像用橡皮擦般,擦去所有東西,然後自己把東西放進去。H6 CONET項目和中西區的更新過程,把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融入規劃之中,令「新」與「舊」融合;亦靈活配置空間設施,配合不同需要,凝聚社區。我期望市建局憑藉多年市區更新的經驗,繼續透過與不同持份者溝通,推行市區更新工作,為居民締造更好的市區生活環境。
註:CONET 的5個英文字母,取自Community(社區)的「C」,Open Space(公共空間)的「O」 及Network(網絡)的「NET」,旨在提供一個 「連繫社區、讓市民共享」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