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回收站,你會聯想到什麼?大家可能會與垃圾站相提並論,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近年在多區興建的回收站,設計簡約、美觀而實用,並提供空間,讓區內居民親身參與回收減廢活動,推動社區環保協作。今次,我邀請了兩位建築署的同事,介紹其中一個他們參與建造的環保回收站─「綠在東區」,講解其設計理念及建築特色。
環保回收站不是垃圾站
近年,政府推行「綠在區區」計劃,逐步在多區興建環保回收站,除收集可回收物料供循環再造外,「綠在區區」的營運機構亦透過舉辦各種公眾教育活動,如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推動地區層面環保教育。現時,全港已有七個「綠在區區」環保回收站投入服務(註),而位於筲箕灣愛信道的「綠在東區」,是該計劃的首批試點之一。
予人置身公園的感覺
「綠在東區」所在的位置原用作臨時停車場。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李百怡介紹說,在設計時,建築師不希望僅僅興建一個回收站,而是要藉以優化社區。項目以舊貨櫃為模組,改裝作物料回收站,另設有展覽區及多用途室,定期舉辦環保教育展覽及活動,現時東區走廊天橋底這片用地已變身為街坊的聚腳點,一處市民可用又兼具活力的公共空間。
在建築設計方面,李百怡說,「綠在東區」採用了一排排整齊的竹枝作屏風和支架,並在多處設有庭園和花園,配以竹林、鵝卵石道、綠油油的草地等布置,讓居民途經回收站時,能欣賞到這裡的園林景色,予人置身公園的感覺。
模組設計縮短施工時間
走進「綠在東區」,最特別的是建築師透過靈活的設計,把舊貨櫃組裝成不同的活動空間,並髹上新穎的顏色,讓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有些貨櫃亦特意把「外皮」(即貨櫃側面部分鋼板)拆去,換上落地玻璃,以引入自然光,令環境更舒適。建築署建築師梁建航說,這種模組式的建築設計,能加快建造的效率,大大縮短施工時間。
綠色建築設計
梁建航亦介紹「綠在東區」採用的各項綠色建築設計,例如利用天橋、簷篷、垂直綠化來遮擋直射的陽光,以減低熱力。多用途室的門廊則利用垂直和方格子的金屬線條作屏風,用以遮擋陽光之外,亦有助空氣流通。建築材料方面,建築師加入了木的元素,令人有自然溫暖的感覺,加上樓底高的設計,令室內空間更寬敞。
我感謝建築署同事花了不少心思和創意,為社區設計各項設施,可謂「總有一個在附近」。我相信建築署會與業界夥伴和持份者繼續溝通和合作,通過集思廣益,提升公共建設的水平。除了今次為大家介紹的「綠在東區」,日後我也會邀請同事介紹其他項目,期望大家共同努力,構建不一樣的社區。
註:迄今,全港已有七個「綠在區區」環保回收站投入服務,分別為「綠在沙田」、「綠在東區」、「綠在觀塘」、「綠在元朗」、「綠在深水埗」、「綠在屯門」和「綠在葵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