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巿民有更優質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政府致力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大嶼山擁有秀麗群山和天然海岸線,自然和文化資產豐厚,其中位於西北部的「東澳古道」,是古時村民往返東涌及大澳的主要通道,沿途有不少歷史印記。本月初,我特別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同事和文物保育專家,到東澳古道為大家介紹其歷史,以及辦事處計劃進行的文化保育和鄉村活化工作。
尋訪歷史足跡
大嶼山有香港最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蹟,島上多條古道,見證香港的發展。東澳古道全長十多公里,以東涌為起點,路經䃟頭、沙螺灣、䃟石灣、深屈等地,至大澳為終點,沿途有不少具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的地點,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東涌炮台、大澳楊侯古廟、多條歷史悠久的鄉村、古老的瓦頂石屋、古樸的石圍牆等,其中深石村便見證着香港戰後農業發展的歷史。
深石村農業發展印記
文物保育專家吳韻怡說,戰後許多逃往香港的難民來到深石村聚居,期間管轄離島事務的南約理民府,聯同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現已改名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為村民提供農業、畜牧業支援,如興建大型水圳、水壩、地下管道等,以收集山水供灌溉農地。現時,大家在深石村會看到一座石碑,提及新界民政署署長何禮文(Sir David Ronald HOLMES)和南約理民官許舒(Mr James William HAYES)於50年代支持深石村改善水利工程的事跡。
另外,吳韻怡說,村內一些農舍、豬欄、水池等刻有KAAA的英文字母,那是輔助會的英文簡稱,標註着這些設施由輔助會出資興建。當時除了興建畜牧設施外,輔助會亦為村民提供農業貸款,並派發種子、牛隻、豬苗和雞苗等。其實,輔助會在東澳古道沿線的其他村落也有類似的建設,如馬灣涌、大澳等,但資料顯示,深石村擁有東澳古道上最多而且最集中的輔助會遺蹟。
設立文化及歷史資料庫
為保育並推廣大嶼山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鄉村特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建築師張允滔說,辦事處正分階段聘請顧問公司,為大嶼山的村落進行詳細的鄉村文化及歷史研究,目標是發掘大嶼山一些具保育價值的地方和文化故事,設立一個資料庫,而首階段就大嶼山西北地區,即東澳古道沿線的文化及歷史研究,已於2019年11月開展。
收集持份者和市民意見
辦事處也邀請了歷史文化保育專家及學者,協助制訂相關保育策略。由於公眾參與和持份者的配合,對文化保育相當重要,辦事處亦會籌辦一系列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各方意見,希望透過以人為本及社區主導的方式,為東澳古道和沿途鄉村制訂活化計劃,推展文化保育及鄉村活化,改善村民的生活質素,帶動社區可持續發展。
我們明白自然和文化資源的珍貴,故在提出發展大嶼山時,強調需要加強大嶼山的自然環境和文物保育,並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下,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稍後,我也會透過隨筆,與大家分享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在大嶼山進行的生態保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