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留意到,有團體提出聲稱可以替代新界東北的「雙南方案」,我們回應如下:

首先,「雙南方案」中的「古洞南」及「元朗南」所涉及的範圍,實質上已被當局納入正在進行的「元朗南房屋用地規劃及工程研究」(下稱「元朗南研究」),以及「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兩者都已經是政府開發新增土地的措施之一,並且已經計在未來房屋及其他用地的供應規劃之內,並非如有關團體聲稱般「可以作為新界東北的替代方案」,該兩個發展規劃在進度和時間上,均遠比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計劃落後。

早於2012年展開的「元朗南研究」,現在剛進入第二階段社區參與活動,正收集公眾就「初步發展大綱圖」的意見。元朗南預計可提供約26 000個公私營單位,公營單位佔六成。但現時仍未有詳細發展計劃,因此不論從規模及時間上,發展元朗南不可能替代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

另一方面,「元朗南研究」的顧問初步估計,研究範圍內超過八成土地屬於私人土地,區內有逾百個零散分布的住用構築物,及約800多個露天倉和工場,除了受影響的當區居民外,營運者及工人估計亦為數不少,因此有關發展計劃的清拆安置工作,絕不會比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簡單。

我們Facebook早前有關「元朗南」的post:
goo.gl/7FYNK0

至於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的提議,當局已經在今年1月將高球場和周邊範圍納入《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預計稍後會諮詢公眾。現時由於仍未有相關技術可行性研究的資料,因此有關團體提出該處可提供34 000個單位,現階段並無實據支持。而即使假設有關土地可發展,也需進行多項技術工作,因此在時間上亦不可能替代研究已久的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

事實上,無論任何土地要作發展,當局同樣要經過規劃、環境和工程研究、公眾參與、各種技術評估,以及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等。這方面的工作一般需要頗長時間,即使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規劃亦經歷十多年。現時下結論聲稱粉嶺高爾夫球場可作房屋發展並且較兩個新發區更早落成,尚欠充分論證。

現時古洞北及粉嶺北的規劃,已經考慮到該兩個新發展區作為現有粉嶺/上水新市鎮的擴展部分,鄰近現時或已規劃的交通及其他基建,可與現有新市鎮整合為人口規模約46萬人的粉嶺/上水/古洞新市鎮,以更有效共用資源。而落馬洲支線已經預留古洞站,規劃作為古洞北新發展區市中心。放棄有關規劃而保留現有寮屋和農地不作發展,並非合適的土地利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