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今日(三月六日)舉行第十一次會議,主要討論了將香港內河碼頭(內河碼頭)用地作其他用途的可行性。小組亦聽取了政府就規劃運輸基建以支援發展需要的簡報。
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內河碼頭佔地65公頃,是個專為內河貨運而設的私營碼頭。在二○一七年,內河碼頭的使用率僅為其容量的24%,只處理香港港口總吞吐量的3%。成員普遍認同值得探討將佔地甚廣的內河碼頭用地改作其他用途,以更切合社會當前的需要。
黃遠輝說:「由於屯門西一帶以工業用途為主,專責小組討論的其中一個方案是考慮利用內河碼頭用地容納工業及與棕地相關的作業。當然,專責小組亦討論了將用地改作房屋發展的可行性,但相信會面對更多挑戰,包括與毗鄰工業用途是否相容、交通基建設施能否支援粗略估算的二萬多個單位,以及附近的工業設施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噪音等影響。」
黃遠輝續指,專責小組備悉政府最近已完成《龍鼓灘填海的技術性研究》,擬議於青山發電廠以北沿岸地區的龍鼓灘填海。專責小組認為龍鼓灘填海計劃可提供契機,透過重整屯門整個西面沿海地區的工業用途,一併探討將內河碼頭用地及附近土地用作住宅發展的可行性。這個較全面和徹底的做法,可為內河碼頭和附近用地的房屋發展建議帶來規模效益,同時解決土地用途的兼容性問題,提供更多空間做好社區規劃,並從策略性角度去規劃交通基建設施,以拉闊運輸基建網絡,創造容量空間,以支援內河碼頭一帶和新界西北的發展。由於需要時間詳細研究與土地用途協調性、交通、基建限制以及土地業權等問題,發展內河碼頭用地方案只可以成為中至長期的土地供應選項。
至於就運輸基建以支援發展需要方面,專責小組副主席黃澤恩博士表示,雖然運輸基建本身並非專責小組的工作範疇,亦不是一個土地供應選項,但運輸基建的規劃與增加土地供應及專責小組曾討論過的土地供應選項息息相關。應專責小組的要求,政府向專責小組簡介現行規劃運輸基建的做法,以及《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所倡議的「創造容量」方式。
黃澤恩博士說:「所謂『創造容量』,與傳統『需求主導』方式在概念上有所不同。根據這個倡議,將來進行有關運輸基建的規劃評估時,政府不再僅僅以人口及就業預測、傳統的行車量及容車量比率、經濟內部回報率等作為主要準則,而是一併考慮透過適當提升基建及環境容量,為本港創造發展空間,不單為應付可預見的土地用途需求,還可應付未能預見的潛在需求和情況,可以說是創造『應變容量』。然而,若運輸基建項目要預留應變容量,將無可避免需要額外資源及成本,例如需要更多的資源來發展或收回鄰近的土地,以提供所需的空間以容納額外的運輸基建,例如額外的行車線和分隔式交匯處。」
黃澤恩博士續指,專責小組支持以「創造容量」方式進行運輸基建規劃,並認為如果此方式能夠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將有助政府大膽考慮採用此方式去進行運輸模型運算和評估交通預測,由基建帶動發展。
黃遠輝表示專責小組在過去11次會議討論了十多個土地供應選項。專責小組會整理這些選項的資料,並全速籌備目標於四月展開的公眾參與活動。黃遠輝強調,公眾參與活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歡迎不同持分者在日後的公眾參與環節繼續提出其他的構思,供專責小組考慮。
是次會議的討論文件已上載至發展局網頁(http://www.devb.gov.hk/tc/boards_and_committees/
task_force_on_land_supply/index.html)。
完
2018年3月6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2時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