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今日(四月二十六日)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記者會的開場發言:
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再一次歡迎各位出席今日的記者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去年九月成立,由30名來自不同專業及界別的成員組成。在過去八個月,專責小組檢視及評估了香港土地供應情況及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經過多個月來的努力,專責小組今日正式展開我們的「重頭戲」--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活動。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專責小組對香港土地供應短缺問題的觀察。我們認為,香港土地短缺的問題已是迫在眉睫,甚至到達水深火熱的地步。
政府的《香港2030+》研究表示,即使計及所有正在推展的發展項目,當中包括幾個正在規劃或推展當中的新界新發展區項目以及其他土地供應措施,香港長遠仍欠缺最少1 200公頃的土地,面積相等於超過60個維園。缺的不單是房屋用地,因為房屋發展必須要基建及社區設施等配套支援,包括各類運輸基建、醫院、診所、公園等。各方面的土地均出現短缺。1 200公頃短缺當中,約800公頃的短缺會於未來10年左右出現,情況相當嚴峻。
專責小組認為土地短缺絕不單止1 200公頃,因為這數字沒有計及市民想「住大啲」的訴求。現時的估算也沒有整全考慮人口老化而需要更多醫療、安老設施等。我們亦實在有需要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各種可預見及不可預見的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創造更多可能性。計及凡此種種因素,實際短缺將會更多。
此外,若果目前進行中及已規劃的發展項目,包括改劃用地及新發展區,出現延誤或規模減少,土地不足的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為何會出現今日土地短缺的困局?專責小組認為問題的癥結,是由於過去好一段時間覓地造地的工作停滯不前。以填海造地為例,若以千禧年為分界線,一九八五年至二○○○年填海造地共有3 000公頃,即每年約200公頃。二○○一年至二○一五年只有約690公頃填海地,即每年40多公頃,下跌了足足八成。
土地短缺衍生各樣民生問題,涉及每個市民,正如我身後三個問號中的文字所示,「貴、細、擠」是不少香港人面對的居住苦況。
在二○○七年至二○一六年間,平均每年房屋落成量只有約25 700伙,較前10年的平均每年59 800伙,下跌了超過五成。未來十年,公共房屋落成量只有237 000個單位,低於28萬的供應目標。
香港房屋供求失衡衍生至少三個問題。第一,樓價高,「上車」難,買樓已不是一般市民可以負擔;第二,公屋輪候時間太長,平均要等4.7年;第三,近21萬基層市民,包括約三萬多名兒童,住在劏房等環境惡劣的居所。
除了房屋用地外,經濟用地,基建及各項社區設施用地亦出現短缺情況。在二○一七年,各項工商物業的租金及售價指數均為近年高峰,昂貴租金扼殺了不少企業的生存空間。欠缺社區設施用地,令我們無法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各項新增設施和服務需要。此外,市民普遍希望增加休憩用地和各項社區設施的願景亦難以落實。
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要解決土地房屋短缺,王道方法是持續穩定增加土地供應。沒有單一方案能解決所有問題,多管齊下是必然方向;所有方案均會對不同持份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沒有選項是無痛。尋找平衡不易,但我們要拿出勇氣,亦要作出決定。
專責小組於二○一七年九月成立,目的是推動社會廣泛討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利弊、優次及取捨,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然後提出一套整全建議,讓政府制訂開拓土地工作的整體策略。
專責小組認為有18個土地供應選項有潛力提供額外的土地,並備悉政府曾就個別項目及相關土地用途的政策進行研究工作,亦曾就部分建議進行諮詢,相對而言較能掌握土地供應的實際潛力及時間。有一些選項則由社會上不同持份者提出或倡議,部分屬概念性,具體可行性有待詳細研究。
此18個選項現階段沒有優次之分,為了讓公眾容易掌握,專責小組基於預計個別選項最快可提供額外土地的時間性,將18個選項歸類為三大類,分別是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
短中期選項有四個,分別是︰
棕地發展:現時新界約有1 300公頃的棕地。政府正規劃及推展的新發展區項目涉及當中約540公頃的棕地,亦可考慮能否及如何發展其餘760公頃較零散的棕地。
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根據粗略估計及公開資料所得,各大型發展商相信擁有不少於1 000公頃的新界農地,社會可探討能否及如何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促使私人農地作更具社會效益的發展。
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現時有66幅《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當中27幅由私人體育會持有,社會可探討在平衡這些用地對體育發展的貢獻及增加土地供應下,是否可以釋放個別用地作其他用途。
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現時共有95個佔地廣闊並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體育及康樂場地,社會可考慮重置或整合個別設施的可行性,以達致地盡其用。
中長期選項有六個,分別是:
維港以外近岸填海:政府早前的研究中物色了五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位於屯門的龍鼓灘、北大嶼山的小蠔灣和欣澳、沙田的馬料水及青衣西南,作進一步研究,合共可提供約450公頃土地。
發展東大嶼都會:東大嶼都會是《香港2030+》研究提出跨越二○三○年的兩個策略增長區之一,涉及於香港島及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拓展土地面積逾1 000公頃的人工島,並提供策略性運輸基建設施,以作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及智慧型新市鎮。
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岩洞和地下空間可為合適的公共或基建設施提供空間。政府早前的研究已識別了一些現存的污水處理廠和配水庫,以便就這些設施可否搬遷入岩洞進行可行性研究,以騰出部分地面空間。
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其中一個例子為新界北,是《香港2030+》提出跨越二○三○年的兩個策略增長區之一,發展面積約720公頃,當中亦包括200公頃棕地。
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位於屯門西的香港內河碼頭使用量近年逐漸減少,社會可考慮是否騰出佔地65公頃的內河碼頭用地,以容納工業及與棕地相關的作業。
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正進行有關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土地的生態及技術硏究,以探討發展公營房屋及非牟利設施的可能性。研究範圍包括大欖及水泉澳兩個試點,合共佔地約40公頃。
概念性選項有八個,分別是:
長遠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及鄰近用地:透過發展屯門內河碼頭用地及利用龍鼓灘填海的契機,可以整體規劃及全面重整屯門西面沿海地區的工業用途,並一併探討將內河碼頭用地及附近土地用作住宅發展的可行性。
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除房協正進行硏究的兩個試點外,有意見指社會應討論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合適地點以增加土地供應,是否一個可以探討的課題。
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有建議指應容許新界小型屋宇作高層數發展以提高其發展密度,從而更佳地善用同等數量的土地,並達到顧及原居村民的需要的政策目標。
於現有運輸基建設施上作上蓋發展:有建議指應研究於現有運輸基建設施,例如公路、鐵路及鐵路維修車廠的上方發展房屋的可行性。
利用公用事業設施用地的發展潛力:有建議指那些面積較大、位置較佳的公用事業設施用地,如已無須保留作原有用途,可研究是否具其他發展潛力,當然亦包括是否有潛力作上蓋發展。
重置葵青貨櫃碼頭:葵青貨櫃碼頭連鄰近港口後勤設施佔地共約380公頃。有建議指可物色合適地點重置碼頭,以釋放該用地作其他發展。
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葵青貨櫃碼頭本身佔地約280公頃。有建議指可在碼頭上蓋加建平台以興建房屋,使現有港口得以繼續運作,同時更有效善用碼頭現有用地。
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有意見提出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作發展「船灣新市鎮」,建議涉及填平約600公頃土地,其餘面積則留作公共空間和儲水用途。
土地供應關乎每個市民、階層和界別,在未來五個月公眾參與期內,專責小組會以最大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全民參與,廣泛接觸不同持份者及市民,把相關土地供應的資訊及議題帶到各個層面,同時促進社會透過認知共同抉擇,共同打破土地供應不足的困局。
專責小組會透過不同類型、規模及平台的活動,全方位接觸不同人士和團體,不論是基層市民、青年抑或沉默大多數,還是企業、專業組織或關注團體,專責小組都期望能進行互動,確保每一個聲音都能得到充分的聆聽。
專責小組計劃舉辦超過100場多元化及跨階層的活動,包括四場公眾論壇、40場遍布18區的巡迴展覽、區議會工作坊、基層社區探訪、與持份者的會面、青少年及社區外展、網站和媒體等。專責小組亦製作了一系列淺白易明的資料,包括書冊、小冊子及十多條短片,並將會陸續推出。
直接和社會各階層、持份者交流是公眾參與的重要元素。由於今次牽涉的課題甚多,專責小組認為必須先讓公眾有足夠時間接觸及掌握相關資料,因此公眾參與的第一階段會以公眾教育及宣傳為主。在稍後時間,當社會對土地供應議題及土地供應選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及關注後,專責小組亦會進行問卷及電話調查,收集市民對選項優次的意見。
所有公眾參與的資料,均會上載至專責小組的專題網頁http://www.landforhongkong.hk/。各項公開活動的詳情,亦會適時在此網站公布。我們亦會設Facebook Page及Youtube Channel向市民發放資訊。
在增加土地供應這議題上,社會實在沒有再拖延的空間。專責小組期待社會透過是次公眾參與活動收窄分歧,就增闢土地建立共識,徹底解決土地房屋短缺的困局。
謝謝!歡迎各位提問。
完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