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開始

新聞公報

立法會九題:「明日大嶼願景」下填海計劃的財政影響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毛孟靜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書面答覆:
 
問題:
 
行政長官在今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明日大嶼願景」,當中包括在中部水域填海以建造總面積1 700公頃的土地。據報,填海工程及相關基建工程耗費可能高達一萬億元,或會耗盡政府的財政儲備,引起公眾憂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上述填海計劃的面積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在中部水域填海1 000公頃的選項多出近700公頃,而行政長官稱多出範圍是由規劃部門擬定,政府大幅增加填海面積的理據(包括相關技術部門提供的理據)為何;
 
(二)有否考慮改為維持在中部水域填海1 000公頃,並在一些已有基建網絡的近岸地方進行填海以提供額外700公頃的土地,以期降低填海工程開支;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正在進行關於《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規劃研究的範圍,有否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填海計劃和有關的交通基建需求評估;如有,政府是否變相在向本會提交有關「明日大嶼願景」規劃和工程研究的撥款申請前,已開始進行相關研究;
 
(四)政府預期從出售填海土地可以得到多少收入;政府如何消除部分市民的以下質疑:填海造地並非為解決基層房屋需求,而是為了賣地給私人發展商興建豪宅,延續高地價政策和官商勾結;
 
(五)鑑於財政司司長表示可透過發行債券為填海計劃集資,政府是否已展開相關工作;如是,詳情為何;
 
(六)過去10年,以發債方式融資的基建項目的詳情(包括發債融資詳情);
 
(七)鑑於(a)超強颱風「山竹」在今年九月襲港期間刮起10米高巨浪、(b)超強颱風「飛燕」吹襲日本期間人工島上關西機場因遭海水淹浸而關閉多天,以及(c)天文台一名前台長已駁斥工程顧問指擬建人工島需抵禦的海浪只會得兩米高說法,政府會否評估(i)擬建人工島的安全和可行性;以及(ii)有否方案確保人工島的安全;如沒有方案或該等方案涉及龐大開支,政府會否擱置填海計劃;及
 
(八)鑑於有評論指出,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而香港地產市場泡沫可能隨時爆破,加上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二○一四年的報告指出,假設公共服務將維持現有水平,香港直至二○四一年的經濟增長會一直放緩或維持於低水平,甚至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政府如何評估填海計劃的財務風險,以及會在甚麼情況下撤回填海建議?
 
答覆:
 
主席:
 
「明日大嶼」是一個跨越二、三十年的願景,從願景到落實仍有一段長時間,需先進行研究才能確定有關細節和具體發展參數。當中的填海及基建工程費用,現階段未有正式預算。「明日大嶼願景」建議的項目將會分期推展,工程費用將會經多年攤分。另一方面,未來幾年陸續有大型工務工程完工,包括剛通車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相關工程開支將會陸續減少。在制訂推展策略時,政府會顧及財政可持續性等相關因素,並作出詳細的財務評估,確保有能力承擔所需的開支。
 
就毛孟靜議員提問的各個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及(二)在中部水域建造面積1 700公頃人工島是一個願景,旨在增加土地供應,以滿足香港市民中長期的社會、經濟和房屋需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今年四月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的公眾參與書冊引述規劃署估算,指香港欠缺最少1 200公頃土地。惟此數並未計及改善人均居住面積、人口和樓宇雙老化所衍生的土地需要等因素,預期土地短缺數字遠較1 200公頃為高。事實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年九月提交的初步觀察亦指出,香港需要更多土地(甚至超越《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所估計的最少1 200公頃短缺),建立土地儲備,未雨綢繆,以避免土地短缺的困局再次出現。填海新增的土地儲備可運用作改善居住環境,將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以及協助落實舊區重建。
 
今年年中,政府部門運用內部資源就可否擴大中部水域填海研究範圍進行初步的概括技術分析。評估參照《香港2030+》在中部水域填海發展約1 000公頃東大嶼都會的建議,考慮水流、水深、海上交通、海洋生態和保育天然海岸線等多項因素後,初步認為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研究範圍具潛力增至約1 700公頃。
 
我們要指出,1 700公頃的填海面積只是初步建議,詳情有待進一步研究及評估。我們首階段會先聚焦研究發展鄰近交椅洲約1 000公頃的人工島。至於餘下鄰近喜靈洲約700公頃的人工島和長洲以南水域,研究會收集技術數據,作日後長遠規劃的參考,而現時亦未有具體的推展時間表。儘管如此,政府會考慮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暫定於十二月公布的最終報告資料後,才敲定研究的細節,而最終的填海範圍需視乎研究結果。
 
(三)《香港2030+》於二○一六年底倡議的概念性空間框架中,其中一項建議是透過填海開拓規模約1 000公頃的東大嶼都會,以發展成包含第三個商業核心區的策略增長區,同時亦建議於新界北發展另一個策略增長區。《香港2030+》進行的概括評估,只從社會、經濟和環保三方面探討兩個策略增長區是否可以接受。不論研究目標、範疇及深度,這些概括評估與建議為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進行的詳細研究有明顯分別,前者不能代替後者。
 
(四)「明日大嶼願景」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提供大片發展用地,滿足住屋需求,並促進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雖然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土地整體規劃尚有待研究確定,但今年《施政報告》已清楚表明,在人工島上興建的住宅單位,當中七成屬公營房屋,相信有助紓緩基層市民的房屋需求。相關研究亦會包括財務分析,以評估發展計劃財政上的可行性。
 
就首階段面積約1 000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而言,粗略估計可提供約150 000至260 000個住宅單位,容納約400 000至700 000人口。此外,規劃於人工島上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可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寫字樓的樓面面積,從而擴大香港的經濟容量,提升經濟增長潛力,為市民帶來大量及多元化就業機會。
 
(五)政府將盡快展開關於「明日大嶼願景」的研究。在財政方面,我們會按照計劃的規模、如何分期落實、當中涉及的支出和收入等多方面的考慮,作妥善安排。
 
(六)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資料,政府過去10年並沒有為政府基本工程開支發行債券集資。
 
(七)政府十分關注氣候變化及惡劣天氣對本港基礎建設的影響。土木工程拓展署已於今年初更新《海港工程設計手冊》,當中已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內容。我們會密切留意聯合國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報告,適時更新海事工程的設計標準。相關部門會在日後的工程研究按照最新設計標準,設計中部水域人工島的海堤和土地平整水平,以確保有關項目具有足夠的抗禦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視乎研究結果,可透過例如增設防波堤和在近岸的陸地預留空間作緩衝等切實可行的方案,進一步提升人工島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的抗禦能力。
 
(八)一如既往,政府會密切留意經濟環境的轉變。我們提出填海計劃,是從考慮到香港長遠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有關將來的財政安排,我們會繼續恪守謹慎理財的原則,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為未來投資,為市民解困。在日後制訂「明日大嶼願景」的推展策略時,政府會做好財務風險管理,確保工程開支是政府財政能力所能及的。

2018年11月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2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