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十一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郭家麒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答覆:
二○一六年發表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下的發展項目全部落成後,全港可容納900萬人居住。該數目較二○四三年預測香港人口頂峰822萬高出約80萬人,即提供了百分之十的緩衝。《香港2030+》建議的發展項目之一是在中部水域建造面積1 000公頃的人工島,供40萬至70萬人居住。另一方面,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在中部水域建造面積約1 700公頃的人工島,可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施政報告》所提人工島的各項建造費用(包括填海工程、對外交通設施,以及島上公共設施)估計為何;
(二)《香港2030+》把緩衝人口定於80萬人的理據;為何事隔兩年,政府建議把中部水域填海面積增加700公頃,可供額外的30萬至40萬人居住;及
(三)鑑於政府可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作「公共用途」,政府會否考慮盡快引用該條例收回足夠的土地(包括棕地),作發展公共房屋及其他公共設施等「公共用途」,以取代中部水域填海計劃,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答覆:
主席:
過去幾個星期有關「明日大嶼」的討論,有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社會在不同方面的關注,包括工程成本和效益、環境保育和氣候變化影響、填海技術和物料、土地使用和交通接駁等。政府理解這些關注,亦計劃在明年第一、二季尋求立法會撥款,開展規劃和工程研究,就各相關範疇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讓社會可以基於客觀、科學和紮實的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和作出取捨。
就郭議員提出的問題各部分,我回覆如下:
(一)《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是一個跨越二、三十年的願景,我們現階段正計劃進行詳細研究,因此目前未有填海及運輸基建工程造價的正式估算。考慮到交椅洲平均水深約為七米及最近進行東涌填海的經驗,我們初步估算人工島的填海成本每平方米約13,000元至15,000元,與收回私人農地的每平方米14,500元相若。至於運輸基建,由於交椅洲人工島距離中上環只約10公里,而新界北則距離30多公里,費用應該不會比在新界北開拓規模相若的新發展區所需要的運輸基建費用高昂。
另一方面,交椅洲人工島會為香港帶來效益。除出售私人住宅和商業用地的財政收入外,發展人工島亦能創造大量社會和經濟效益,主要來自10萬5千至約1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20萬個多元化、高端、高增值的就業機會;規模等同於中環八成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所衍生的商機;在交椅洲作整全規劃而發展出的宜居城市及完善的社區配套設施;及擴闊交通基建版圖後所釋放的土地發展潛力等。
在制訂推展策略時,政府會顧及財政可持續性等相關因素,並作出詳細的財務評估和做好財務風險管理,確保工程開支是政府的財政能力所能承擔的。
(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估算在所有已規劃的發展項目以及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全部落成的情況下,可提供最大住屋容量約為900萬人,但這數字並非政府的人口目標,它只是基於一系列假設的推算結果,讓社會更易掌握土地可能提供的總體發展容量。換言之,較二○四三年人口頂峰822萬高出的80萬並非郭議員所指的緩衝人口,亦非表示政府有意引入此額外人口,而是顯示《香港2030+》的估算假設了社會需要一定數量的土地提供緩衝容量,讓我們有較大的規劃空間及彈性,應對社會不斷演變的情況及提升現有規劃標準,令香港更宜居。
《香港2030+》研究預期我們於房屋、經濟及各項基建及設施用地欠缺最少1 200公頃。正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指出,這個數字未有充分考慮到市民對改善居住面積及生活質素的訴求,以及改善各類社區設施和建立土地儲備的需要等,很可能低估了實際短缺。另一方面,已規劃或進行中的土地供應項目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倘若未能如期或全數落實,土地短缺將較原來估計的大。換句話說,1 200公頃只是增加土地供應目標的起步點。
「明日大嶼」建議的1 700公頃填海面積是願景的一部分,詳情有待進一步研究及評估。我們首階段會先聚焦研究發展鄰近交椅洲約1 000公頃的人工島,這與專責小組和《香港2030+》的公眾諮詢文件提及東大嶼都會的規模相若,至於餘下鄰近喜靈洲約700公頃的人工島和長洲以南水域,現時未有具體時間表。我們未來的研究只會就這兩個地方收集基本技術數據,作日後長遠規劃的參考。政府會考慮專責小組暫定於本年底提交予政府的最終報告後,才敲定研究細節。
(三) 若政府認為某一地方需要發展為「公共用途」,例如公營房屋、政府設施等等,並已作出公開規劃、研究,政府會繼續適時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第124章)徵用私人土地進行符合「公共用途」的發展。政府在未來數年幾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將收回約500公頃的私人土地。換言之,如政府已進行規劃研究並確定發展可行和確立「公共用途」,政府會繼續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徵用私人土地。
另一方面,我希望社會明白,政府需要一定時間及依循相關法規和程序進行研究及規劃工作。以改劃210多幅具潛力發展房屋的土地為例,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處理技術可行性及地區諮詢的工作。自二○一三年開始至今,我們已完成接近120幅用地的改劃,但處理中加上未處理的尚有90多幅。同時間,政府仍有其他規劃及工程研究進行中,未來亦會就新界北約200公頃棕地及其他760公頃較零散棕地的發展潛力展開研究。但政府規劃資源是有限的;假設政府可同一時間為香港所有不同地方進行規劃和發展,或期望可單靠收回私人土地解決香港目前面對土地極度不足的問題,又或假設所有私人土地都有潛力作高密度發展,這些假設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明日大嶼」是一個跨越二、三十年的願景,對香港未來發展有多重意義。中部水域鄰近香港島、大嶼山和多個大型基建,在這策略位置建立人工島,有效增加土地供應,開拓居住和經濟空間。單以房屋單位計,交椅洲人工島可建15萬至26萬伙,當中七成(即10萬5千至18萬2千伙)為公營房屋。相對目前四個進行或規劃中的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項目合共可提供約1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足見交椅洲的龐大潛力。另外,交椅洲人工島的策略性位置讓我們可興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帶動香港向前發展;接駁人工島的全新主幹道和鐵路將貫通香港島、大嶼山和屯門沿岸,一方面有助疏導新界西北和市區之間的交通,紓緩西鐵的擠迫情況,另一方面可重新調整居住和就業機會的分布,令香港整體的規劃布局更均勻;交椅洲人工島亦能在較為接近市區的地點提供土地重置受市區重建影響的住戶,推動舊區重建能以較大規模的開展方式進行,同時亦可分散市區目前的稠密人口。上述多方面的策略性效益,實在並非隨便可由其他土地供應選項作替代。
為免香港未來要不斷重複面對當前土地短缺的困境,我們實在不能倚賴單一的方法去處理土地問題,過去經驗引證、亦獲專責小組和市民普遍支持的是,多管齊下才是務實和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策略,而基於上述考慮,我們相信為發展交椅洲人工島進行詳細研究是多管齊下策略的重要一步。
完
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5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