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八題:文物保育工作

​以下是今日(一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謝偉銓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早前以安全為由,決定清拆位於深水埗主教山並已停用的地下蓄水池。清拆工程於上月進行期間,有居民發現蓄水池甚具建築特色,包括池內排列着整齊的古羅馬式石柱和紅磚拱門。水務署之後叫停工程並證實蓄水池早於一九○四年建成。政府其後承認,水務署曾於二○一七年就擬議清拆工程諮詢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唯古蹟辦把蓄水池理解為普通水缸,因此決定無須予以評級,險些令該文物毀於一旦。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水務署於二○一七年就蓄水池諮詢古蹟辦時,有否向其提供相關圖則、照片、建造年份及歷史紀錄等資料;
 
(二)既然有多項水務設施已被列作法定古蹟,而與蓄水池同屬當年九龍供水系統的油麻地紅磚屋抽水站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為何古蹟辦在二○一七年未經深入查證及實地視察,便把蓄水池理解為普通水缸;
 
(三)鑑於蓄水池有四條石柱及部分上蓋已被拆毀,當局是否已找到及保存所有被拆卸物料,以供復修工程需要時之用;
 
(四)鑑於發展局局長早前表示,會在三個月內安排專家評估蓄水池的歷史價值,以便古物諮詢委員會在今年三月為蓄水池評定級別,有關工作可否加快;
 
(五)會否就保育蓄水池的長遠方案進行公眾諮詢,並邀請相關專業學會就活化蓄水池及善用有關空間等事宜提交意見;
 
(六)會否考慮在完成所需鞏固及維修工程後及推行保育方案前,有限度地開放蓄水池供已預約的市民和遊客參觀;
 
(七)鑑於水務署在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已先後於二○一○年及二○一一年拆卸位於半山馬己仙峽道及山頂克頓道,而且同樣擁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兩個食水配水庫,該兩個配水庫的建造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相關拆卸工程的詳情和審批程序為何;
 
(八)會否要求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就其管理的所有戰前建築物制訂清單,並將當中正計劃拆卸並可能具較高歷史和建築價值的建築物的相關資料,從速提交古蹟辦作詳細檢視;及
 
(九)有否從今次事件汲取教訓,以及會否採取改善措施,包括擴闊須予評級的「建築物」的定義,以及檢討古蹟辦與其他政府部門溝通的程序?

答覆:
 
主席:

就謝偉銓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現回覆如下:

(一)根據紀錄,位於深水埗主教山的水務設施建於一九○四年,並於一九七○年停用。由於水務設施頂部出現裂縫,存有安全隱患,水務署於二○一三年聘請水塘安全專家視察水務設施的情況,確認該設施頂部結構存有安全問題。有見及早前經常有市民進入水務設施周邊及頂部範圍,為保障公眾安全,水務署於是計劃清拆該設施,以便將有關土地交還地政總署作其他用途。水務署在二○一七年四月向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諮詢有關清拆工程時,指出水務設施不穩固,並提供有關設施結構安全的資料。

(二)現行的歷史建築評級機制是為評估一般建築物或構築物的文物價值而制定。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於二○一七年三月的會議上,經討論後議決將不屬於一般建築物或構築物所涵蓋的項目,例如墳場、石碑等,納入「不屬於一般建築物/構築物涵蓋類別」的名單,暫時不會對名單上的項目進行評級,藉以聚焦處理其他項目的研究,當中包括一個可移動而不適合作評級的早期水缸。自二○一七年三月的會議後,古諮會和古蹟辦一直按上述決議以相同方式處理與名單項目性質相同的項目。

在二○一七年四月,當水務署就水務設施地盤重整工程諮詢古蹟辦時,古蹟辦按古諮會同年三月會議的決議,及上述水務署提供的資料和與水務署的溝通,理解該水務設施為水缸,因此當時判斷無須跟進。

(三)水務署已在一月五日為水務設施展開臨時加固和整理工程,當中包括整理和保護較早前拆除的破碎建築構件以便將來用作復修之用。

(四)古蹟辦已展開有關水務設施的文物價值研究,包括按既定的六項評審準則(即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進行深入研究。古蹟辦會進行實地視察、拍攝記錄,搜集和分析本地及海外檔案,以及水務署的一手原始資料;還會深入審視相關的研究、文章及著作等二手資料。研究完成後,古蹟辦會將研究結果交予獨立的歷史建築評審小組(評審小組),按上述的六項評審準則考慮並建議水務設施的擬議評級。古蹟辦會爭取於二○二一年第一季將研究報告及評審小組建議的擬議評級提交予古諮會審議及進行評級。待古諮會通過水務設施的擬議評級後,古蹟辦會將該項目相關資料和擬議評級上載古諮會網頁,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公眾諮詢。古諮會會考慮在公眾諮詢期間收到的所有意見和資料後,確認有關評級。

(五)及(六)發展局會在水務署完成上述的臨時加固和整理工程後,研究水務設施的保育和活化方案,務求讓香港市民可享用這個地方,並會在長遠保育方案作出決定前,及在安全情況許可下,探討有限度開放予市民參觀的可行性。

(七)根據紀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建於一九○一年,面積約360平方米(24米乘15米),容量約1,800立方米。它是以混凝土建造圍牆及地台,並以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該配水庫經多年使用,出現老化和滲漏情況,並有可能影響其所在的斜坡和斜坡下樓宇的安全,因此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停用。

其後,為改善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的海水供應系統,並把使用海水沖廁範圍擴大至中半山地區,以達到節約食水的目標,水務署於二○一○年批出工程合約,並於同年拆卸已停用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及在原址建造一個新的海水配水庫。水務署曾就這項工程計劃諮詢古蹟辦,古蹟辦對此項工程不持異議。

關於舊有的克頓道食水配水庫,根據紀錄,配水庫建於一九○八年,面積約540平方米(34米乘16米),容量約2,000立方米。它同樣以混凝土建造圍牆及地台,並以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該配水庫經多年使用後,出現老化和滲漏情況,並有可能危及鄰近斜坡的穩定性,故不適宜繼續長期使用。

為確保半山區居民獲得可靠的食水供應,水務署於二○○七年批出工程合約,分兩個階段進行上述配水庫的重置及擴建計劃。首階段於二○○七年在舊有配水庫旁動工建造一個新的配水庫(容量為2,500立方米),並於二○一一年落成啟用;同年展開第二階段工程,把舊配水庫拆卸,並在原址建造另一新配水庫。兩個新配水庫的容量合共約7,000立方米。

水務署就上述工程諮詢了古蹟辦。古蹟辦知悉不可透過維修解決問題,而且水務署建議保留其中兩條支柱及相連拱頂的紅磚構件,古蹟辦沒有反對此項工程。

(八)及(九)政府明白社會對事件的關注,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現正領導一個工作小組,檢視相關部門在處理事件上的情況,並提出改善措施,以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3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