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四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欣宇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在去年十二月向本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提交的討論文件(該文件)指出,交椅洲人工島(人工島)將提供土地發展新一代核心區域、增加房屋供應及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而支援人工島發展的運輸基建設施可大幅提升維港都會區與北部都會區的連接。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政府在該文件表示,會為人工島制訂一套能應對沿岸災害的初步計劃,政府有否考慮就海平面上升而帶來的影響推出防禦措施,以及會提供的海岸防護設施能否抵禦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破壞;
(二)鑑於政府建議在人工島興建可容納50至55萬人口的住宅單位,有否估計,擬議的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的設計容車量能否應付該人口帶來的需求;
(三)鑑於根據二○二一年十月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香港在二○四八年將欠缺約2 600至3 000公頃土地,政府的最新推算(包括(i)房屋用地、(ii)經濟用地及(iii)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及運輸基建設施用地欠缺的土地)為何;
(四)鑑於政府在該文件指出,人工島由三個島嶼組成(即A島至C島),填海工程的先後次序及該次序的理據為何;
(五)鑑於人工島項目的公眾諮詢已於上月三十一日結束,該諮詢採用的形式、公眾參與活動的詳情及時間表,以及諮詢期內所收集意見的總數為何;
(六)鑑於政府會研究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登陸屯門東後西延至屯門西的可行性,但該文件未有把該研究納入人工島整個規劃的研究範圍內,原因為何;及
(七)有何新措施減少人工島項目填海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答覆:
主席:
交椅洲人工島(人工島)項目填海造地1 000公頃,為香港發展擴容增量,提供土地以照顧居住、經濟發展和社會設施的需要,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就張欣宇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答覆如下:
(一)在設計人工島的過程,我們充分考慮了在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下帶來水浸及越堤浪的風險,為人工島設定合適的土地平整水平,並設計具適應力和抗禦力的海岸防護設施。我們建議人工島平均地面高度為主水平基準以上七點五米,部分當風位置更達主水平基準以上九米,比現時香港平均海平面高出超過至少六米。我們亦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設計沿岸基建設施,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海堤設計上預留應變容量,以便將來按實際情況加強人工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例如加高海堤或擋浪牆高度。在全球不少國家或地區,包括美國紐約、英國、新加坡等均採用相同的循序漸進設計策略。上述設計策略亦已獲得由獨立專家就人工島項目所組成的填海及海岸抗禦專家委員會認同。
此外,在規劃設計方面亦作出安排,沿海岸線設有20至30米闊的海濱長廊,既可提供休憩設施予市民享用外,亦可以在極端天氣情況下作為緩衝區,減低惡劣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
(二)我們按照人工島的主要發展參數,包括人口及就業、道路容量等的數據,進行初步交通影響評估。評估結果顯示,人工島前往港島及經大嶼山往其他地區的擬議連接路足以應付人工島整體發展所產生的交通流量。
(三)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最終報告,由二○一九年至二○四八年,香港整體需要5 800至6 200公頃土地,減去3 200公頃已推展或較成熟的項目,仍需約2 600至3 000公頃土地。《香港2030+》同時指出,在多管齊下和創造容量的方針下,政府在該等3 200公頃土地之上,再物色了一系列供地項目能在中至長期提供額外約4 100公頃土地,包括人工島的1 000公頃。換言之,二○一九年至二○四八年間的總土地供應約為7 300公頃,較6 200公頃的需求上限多出1 000多公頃,有助香港長遠建立土地儲備。由於《香港2030+》是二○二一年十月發表,距今不遠,加上報告的土地供求估算乃跨越30年期的長遠估算,不應受短期情況影響,有關推算仍然適用。
(四)人工島將提供1 000公頃土地,當中300公頃用地已納入未來十年全港3 280公頃可供發展土地預測的來源之一。我們會以運輸基建先行原則,推展人工島的發展。根據初步的概括土地用途概念,「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的大橋及隧道落腳點將位於C島,而支援人工島發展的基本公用設施亦位於C島。另一方面,位於A島北面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是香港未來的發展引擎,亦是鐵路連接港島的樞紐。綜合這些考慮,C島連同A島北面皆納入第一期的填海範圍。我們會在詳細設計階段,細化第一期填海範圍的施工時間表及檢視人工島餘下部分的推展時間。
(五)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就人工島項目的四個範疇(包括填海範圍、概括土地用途、策略性運輸基建及可能融資選項)的初步建議,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作階段性匯報。研究團隊隨即展開這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
截至二○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我們在這一輪公眾參與活動舉辦了30多場簡介會,並在展城館、東涌社區聯絡中心、中西區、離島區、元朗區、屯門區及荃灣區多個地點舉辦展覽,以及透過項目的專題網頁提供相關資料。
我們透過多個渠道,包括展覽場地、網上意見表格、電郵、電話、傳真、郵寄,收集公眾意見。我們正整理和初步歸納在這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收到的意見,以期在今個月内與公眾分享。
(六)現時人工島的策略性鐵路擬議走線將連接港島西至北部都會區的洪水橋,以便利接駁至現正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有助加強維港都會區(包括人工島)與北部都會區以至大灣區的連繫,以及香港鐵路網絡的連通性。
至於屯門東至屯門西一段的鐵路方案,由於與龍鼓灘和屯門西的規劃相關,因此政府準備將該段鐵路納入今年啓動的「龍鼓灘填海和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中一併考慮。我們已於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就上述研究諮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表示支持把相關撥款建議提交工務小組委員會審議。而建議中的人工島策略性鐵路的屯門東站將會預留接駁位,以便日後連接該段鐵路。
(七)我們正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及環評研究概要的要求,為人工島所涉的填海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的相關工作,並會建議適當的措施,以盡量減少填海工程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建議合適的緩解措施。
我們在規劃人工島時已充分考慮盡量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人工島與鄰近島嶼之間將以水道作分隔,以避免填海工程對沿岸具生態價值的石珊瑚群落造成直接影響。擬議水道亦能保持鄰近水域的水流適度流動,避免對水質和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我們亦會研究採用「深層水泥拌合法」,有效降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相比傳統挖泥式的填海方法,新技術不用清除及運走海泥,減少水中懸浮粒子的產生,同時大量減少海上運輸的需要。
另外,人工島填海工程會使用本地工程項目產生的惰性拆建物料(即公眾填料)作為主要填料,以達至「減少、再用及循環再造」的目的。
完
2023年4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