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馬紹祥今日(五月三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推動『港人港水』,守護本地資源」動議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我感謝毛孟靜議員提出今天的議案,以及三位議員在會議前就原議案提出的修訂。
香港淡水資源一向匱乏,既沒有天然湖泊,亦沒有大河和充沛的地下水。為此,香港已發展了一個龐大的雨水收集及儲存系統。縱使如此,本地所收集的雨水量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香港的食水需求。香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已開始從廣東省輸入淡水,以填補本地水源不足的缺口,並積極開發海水沖廁系統,以減少使用淡水資源。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香港逐漸形成以本地雨水、東江水和以海水作沖廁用途的三大供水資源格局。
根據香港及廣東省雙方所簽訂的供水協議,香港可分配最終長遠每年11億立方米的東江水供應量,而目前我們的供應上限只是8.2億立方米,這並不是剛才議員所提到我們由11億立方米減至目前8.2億立方米的上限,兩者是不同的概念。連同香港在內,東江同時供水給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及廣東省其他城市共約4 000萬人使用。隨着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這些城市對東江水需求殷切,作為珠三角區內負責任的良好夥伴城市,我們認為香港須要妥善管理本地水資源。
香港特區政府在二○○八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當中制定了平衡用水供求的策略,以確保香港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重點是「先節後增」,主張節約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長;同時積極開發新的水源,以增加本地供應量。
主席,就毛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梁繼昌議員、黃碧雲議員和劉國勳議員提出的修訂議案,我嘗試把議案中提出的意見歸納為三大範疇,包括(一)東江水供水協議及水價調整機制;(二)控制用水需求;和(三)開發新的水源和增加本地供應。以下我會重點回應這三方面的建議。
(一)東江水供水協議及水價調整機制
由於香港本身缺乏足夠的淡水資源,在可見的未來東江水對香港的供水安排仍然會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自二○○六年起的東江水供水協議,我們採用了「統包總額」方式。在這方式下,我們獲得每年供水量可達至協議所訂上限的保證,並可以按當年的本地集水量,彈性輸入所需的東江水量。
根據現行的供水協議,香港可獲的東江水每年供水量上限為8.2億立方米。這是根據食水需求預測進行詳細分析,確保供水的可靠程度達致99%。而在過去10年間,在面對於乾旱年度,即二○一一年,東江水的輸入量已經極之接近8.2億立方米上限。
我們自採取「統包總額」後,已再沒有因輸入東江水而引致水塘溢流。數據顯示,本港水塘的溢流量已從一九九六至二○○五年平均每年約9 400萬立方米,大幅減少約71%,至近年二○○六至二○一六年平均約為每年2 700萬立方米。現時,溢流主要出現於港島區和九龍區的中、小型水塘,它們都是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按照當時用水的需求,設計容量較少,在雨季持續大雨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溢流。儘管如此,我們仍會繼續努力研究減少細小水塘的溢流量。
在「統包總額」方式下,香港實質是向廣東省購買一個水權,保證香港在遇上百年一遇的旱情下仍然有足夠的食水供應。情況猶如付款購買保險以換取保障,並非每次都會用盡保單上所有的權利,因此不存在多付水費的問題。
有關「按量付費」的建議,在以往訂立東江水供水協議時,我們亦予以詳細考慮,並曾與粵方詳細商討。粵方表示因為「按量付費」方式不會訂明一個明確的每年供水量,基於現時多方對有限的東江水資源有殷切的需求,在沒有訂明一個確實的每年供水量上限的情況下,粵方只可將預留的水量配額分配給其他有需要的城市。日後當遇上極旱的氣候時,粵方便無法保證香港可優先獲得所需的供水量。
黃碧雲議員修正的議案指出,二○一六年的東江水價格比二○○六年高出近92%。其實,二○○六年的總水價是每年24.9億港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相當於25.6億元人民幣。二○一六年的總水價是44.9億港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相等於38.5億元人民幣。由於供港東江水是以港元結算,10年間累積增幅以人民幣計算約為五成,亦即是說平均每年複合增長率是4%。
根據一九八九年粵港雙方簽訂的東江水協議,我們參照營運成本、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以及粵港兩地有關的物價指數的變化,作為調整東江水價的基礎。我們一直依循上述原則,作為過往供水協議中調整水價的基礎。
(二)控制用水需求
主席,未雨綢繆,在控制用水需求方面,我們推行了各項用水需求管理措施。我們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積極推廣節約用水。在住宅用水方面,我們已向大約14萬個參與「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的住宅用戶免費派發節流器。我們亦已在57個公共屋邨,為超過96 000個住宅用戶安裝節流器。
在非住宅方面,我們已為2 950個政府場所及學校安裝了接近50 000個節流器。我們亦已為選定的政府設施及高用水量的行業,包括餐飲業及酒店業,編寫了最佳用水指引。此外,為進一步推廣使用已登記成為「用水效益標籤計劃」內的節水裝置和器具,我們在本年初強制性要求新發展及樓宇翻新項目使用該等產品,包括水龍頭及花灑,並提供一年的緩衝期。
至於教育方面,我們制定的「惜水學堂」節約用水教育計劃,至今已有超過220間小學響應。與此同時,水務署擬在二○一七至一八學年向幼稚園推展節水教育先導計劃。此外,我們在天水圍的水資源教育中心預計可在二○一九年啟用,取代現時在旺角的臨時中心。
關於控制水管滲漏,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於二○一五年底大致上完成「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更換及修復的水管約有3 000公里的長度,使滲漏率從二○○○年約25%降至二○一五年約15%;水管爆裂的宗數亦已大為改善。
隨着「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更新了供水管網,我們現正逐步建立「智管網」,在供水管網安裝監測和感應設施,持續監測供水管網的狀態。我們亦正籌備建立一個智能管網管理電腦系统,用作分析從監測和感應設備所收集的數據,協助我們實施最有效的管網管理措施,以維持供水管網的健康狀況。
另外,香港市區和大部分新巿鎮已利用海水沖廁,其覆蓋率佔全港人口約85%,已經是世界上使用海水沖廁最高的城市。天水圍的用戶亦已在二○一六年底全面轉用海水沖廁,每年可節省約1 000萬立方米食水。與此同時,我們正積極安排元朗區的居民轉用海水沖廁,以進一步減少每年食水沖廁的用量。
(三)開發新的水源和增加本地供應
主席,在增加供應方面,由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極端天氣包括持續乾旱,不但會影響本地集水區,亦會同時威脅鄰近城市地區包括東江流域,我們除研究增加現有水塘的集水量和儲水量的可行性外,亦致力發展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新水源,推動香港供水多元化、建構以本地雨水、東江水、沖廁海水為主,以海水化淡、再造水、中水重用和集蓄雨水為副的供水格局。
為此,我們於二○○七年完成海水化淡技術的先導研究,確定在技術上香港是可以採用逆滲透技術生產符合世界衞生組織飲用水標準的食水。
我們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委聘的顧問已完成擬議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勘查研究檢討和土地勘測的實地工程。現正在為擬議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擬備參考設計。第一階段的食水產量為每日13萬5千立方米,其後可擴展至每日27萬立方米,即年產量約一億立方米,供應本港5%至10%的食水用量。我們已就輸送海水化淡廠生產的食水至供水系統的水管向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批准後會立即動工。
另外,隨着人口增長及污水網絡的擴展,渠務署需要擴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及提升污水處理技術,以增加處理能力。藉此機會,水務署已聯同有關部門,完成了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經三級處理後的排放水提升至再造水的研究,預計在該等地區供應再造水可合乎經濟效益,並可減少流入后海灣水域的排放水量。此外,我們現正為供應再造水計劃制定一個適合香港的財務和法律框架。初步估計,全面落實在上水、粉嶺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使用再造水作非飲用用途後,每年可以節省約2 100萬立方米的食水。我們會繼續檢視把再造水供應系統擴展至其他地區的可行性。
行政長官於二○一五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在大型排水改善工程及新發展區的排水規劃中,加入活化水體的概念,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環境。此外,政府近年在雨水排放管理方面引入「海綿城市」的理念,透過利用綠化天台、透水路面、集蓄雨水系統等,仿效天然的水循環,促進雨水的滲透、自然淨化及重用,從而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就集蓄雨水方面,我們計劃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項目中興建一個集防洪、休憩和雨水收集重用於一身的人工湖,大部分時間可供公眾作為休憩用途。在大雨時將部分雨水儲存,減低下游水浸的風險,部分湖水經處理後,會供區內作灌溉及其他非飲用用途。
政府亦繼續推動在合適的新政府工程項目中使用中水重用系統,同時亦為鼓勵發展商採用有關的節水措施起示範作用。水務署正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項目中,實施中水重用的中央系統試驗計劃。
就減少九龍水塘群在大雨後出現溢流,渠務署現正覆檢「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詳細設計、施工方法及相關環境影響評估,以提升其成本效益,同時訂定落實時間表。
主席,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香港的水資源管理,實現水資源供求的最佳平衡,以確保水資源可持續使用。我們正進行顧問研究檢討《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檢討範圍包括加強我們的應變能力及制定新的水資源管理措施,以應對直至二○四○年的長遠用水需求及供應。而有關二○一七年後的東江水供水協議,我們已在二○一七年二月開始與廣東省當局商討。我們會以香港供水安全的大原則下極力爭取最好的協議。
主席,我希望聽取議員的寶貴意見,再作回應。多謝主席。
完
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43分